4月10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年度重磅策划“为中国实业代言”活动走进无锡,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作为苏企代表,受邀与国内其他实业领袖家们一起“坐而论道”,围绕三个不同的主题:“初心”、“匠心”、“用心”,探寻中国事业基因,为中国实业代言,为无锡实业代言。
缪汉根认为,作为企业家,干一番事业,必须立足在实业上,踏实寻求企业发展模式,努力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体奠基石。他说,现在,我们国家整体都在寻求全球化进程里更进一步的发展,回归实业,一定是今后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节目中,缪汉根发表“实业宣言”,列举了盛虹全新技术研发的0.15分特超细纤维,追本溯源,详细讲解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并与其他实业领袖家们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业企业如何转型等
话题。
25载立足实业,屡创佳绩
在过去的25年里,缪汉根带领盛虹从村办企业到“中国企业500强”的大型集团公司(2016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69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1位),员工人数从100人到3万多人,缔造了纺织行业的传奇。2002年,缪汉根把目光投向了纺织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化纤行业,2003年,缪汉根带领盛虹集团进军化纤行业,确立了以研发生产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市场定位。2004年到2005年,盛虹的超细纤维产品已做到0.5dpf,即1万米的重量为0.5克,居国内第一。后来,国外企业又做到0.3dpf,并放言这是工业化纺丝的技术极限。是满足于现状落于人后,还是超越这一“极限”?盛虹选择了后者。盛虹投巨资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并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专家攻关。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盛虹向世界纺织业界宣告,“0.15dpf”,成功突破极限。缪汉根始终坚信,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创新研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新兴产业。2003年,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上马,引来业界瞩目;2007年,盛虹40万吨熔体直纺超细纤维生产项目成功投产,熔体直纺年纺丝能力达60万吨,成为全球领先的超细纤维生产基地,被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一举奠定了盛虹超细纤维年产量在全球的地位;2008年,世界第一条专业PTT记忆纤维生产线建成,打破国外对PTT核心技术垄断;2011年,我国首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年产3万吨PTT聚合装置开车一次成功,成为全球第三家掌握化纤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2013年,盛虹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生物质纤维项目正式启动,成为全球第二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2014年,虹港石化PTA项目实现投产,标志着石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2015年,盛虹发布国内化纤行业首个国际标准,实现国内化纤行业制修订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16年,盛虹集团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申报的《PTT和原位功能化PET聚合及其复合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创新,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TT 聚合、多功能PET(简称MFPET)原位聚合关键技术及装备,进一步攻克了PTT/MFPET复合纺丝的技术难题,研发出系列多功能一体化聚酯纤维,实现了高品质纺织品从聚合物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新型聚酯和复合功能纤维的重大创新,对带动聚酯行业产业升级和化纤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向全产业链深耕拓展
一直以来,盛虹集团坚持科学发展模式,立足实业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以创新促进企业稳增长。盛虹在强化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同时,心系行业品牌的建设,持续鼎力支持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及相关系列活动,持续支持和推动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公司近几年几乎都有新产品入选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如消光高弹聚酯纤维、生物基弹性复合聚酯纤维入选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7/2018,阳离子低温可染聚酯纤维入选盛虹·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等,为促进中国化纤行业品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盛虹将化纤板块结合生产实际,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上线“化纤汇”电商网站,打造“化纤+互联网+金融”创新交易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保障原有产能的基础上,公司积极向纺织产业下游拓展,与国际知名品牌客户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盛虹投入了全部力量,探索实业发展,做全做大产业链条,从印染、化纤到石化、炼油,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领域内深耕,引领规范行业,甚至做到改变世界行业规则,在打造“中国创造”、“盛虹创造”的世界品牌之路上不懈努力着!
注:本文部分信息来自盛虹集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