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2016年6月16~17日,首届“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连云港隆重召开。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场化纤前沿科技分论坛——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聚酯产业链发展科技论坛、绿色纤维产品展示及对接专场、智能制造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生物基化学纤维发展科技论坛各具特色、各自精彩,分论坛内容均得到与会者的热情参与和互动,同时吸引了未能参会的业内同仁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希望能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跨界的融合,共同推进化纤产业进步。
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
6月17日,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暨2016年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来自高性能纤维产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代表等共70余人参加会议。
化纤协会副会长王玉萍出席会议,并介绍了高性能纤维行业所涉及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协会重点工作安排等。
化纤协会副秘书长吕佳滨介绍了高性能纤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
高性能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共安排了7个报告。
推动高性能纤维与轻量化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东华大学 余木火 教授
余木火教授做了“推动高性能纤维与轻量化产业链服务平台建设”报告。介绍了国内碳纤维、对位芳纶、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情况、轻量化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和发展路径等,提出平台的建设能够充分整合国内高性能纤维生产企业、汽车企业和高铁企业等资源,提高轻量化复合材料技术、数据库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前沿高性能纤维研发与防护应用思考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 郝新敏 博士
郝新敏博士做了“前沿高性能纤维研发与防护应用思考”报告。介绍了T700-T1200、M55等碳纤维,PBO\PIPD等防弹高强阻燃类纤维,陶瓷纤维,智能纤维与纳米纤维等前沿高性能纤维的发展方向和对作战防护服的重要意义,并对前沿材料在防护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蓝晨光特种有机纤维产业化开发和应用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彭涛 主任
彭涛主任做了“特种有机纤维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报告。介绍了对位芳纶、芳纶Ⅲ的产业化情况和PBO、PIPD纤维的研发情况,特别是对位芳纶长丝和芳纶Ⅲ的产品性能和在高端防弹领域应用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聚苯硫醚纤维的差别化开发与应用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崔宁 教授级高工
崔宁教授级高工做了“聚苯硫醚纤维的差别化开发及应用”报告。介绍了聚苯硫醚纤维性能和袋式除尘的基本原理,袋式除尘用聚苯硫醚纤维的新进展,重点就聚苯硫醚复合超细纤维的研发、超细化技术、复合滤料的开发做了详细介绍。
闪蒸法UHMWPE纳微纤维的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 西鹏 教授
西鹏教授做了“闪蒸法UHMWPE纳微纤维的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报告。闪蒸纺丝技术是一种新型纺丝工艺,纺速高、溶剂用量少、回收容易,比较适合制备超细纤维。报告针对UHMWPE纳微纤维的形态、成形过程、最优生产工艺、机械性能、纺丝效率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现有产品做了性能对比。
ZnCo2O4/Ag-GO-CNFs复合柔性电极材料的制备
浙江理工大学 童再再 讲师
童再再讲师做了“ZnCo2O4/Ag-GO-CNFs复合柔性电极材料的制备”报告,以钴酸锌作为电极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极材料和碳纤维之间的作用力,氧化石墨烯和银纳米颗粒作为活性位点能够使电极材料均匀生长,并且作用强,拥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是优异的复合材料用电极材料。
消防服用芳纶隔热层面料的热防护性能研究
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林娜 高工
林娜高工做了“消防服用芳纶隔热层面料的热防护性能研究”报告。防护面料的发展趋势是向多功能转变,织造形式向多样化转变,采用芳纶为外层,PTFE覆膜为防水透气层,芳纶1414缝编复合毡为隔热层,不仅能提高热防护性能,而且反复洗涤后,不会影响消防服装的正常使用。
聚酯产业链发展科技论坛
聚酯产业链发展科技论坛于6月17日召开。会议围绕聚酯产业链行业在原料、产品、应用方面的诸多创新,就技术、研发、品牌、格局、趋势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聚酯企业共7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聚酯及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聚酯工业长丝分会”2016年会顺利召开,会议对聚酯涤纶行业“十三五”规划进行了解读,并对近期市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聚酯行业发展的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涤纶部 王鸣义 教授级高工
王鸣义教授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对聚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对聚酯产业链的关键性创新制造技术,聚酯产品创新、聚酯市场创新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与大家分享了聚合流程改造、新型单丝制造、聚酯弹性3D打印、工业丝直接纺丝、再生聚酯、纤维表面处理等创新技术,探讨从“聚酯”到“纤维”再到“纺织品”、“非纤产品”的特性、开发以及其在交通运输、技术纺织品、“用即弃”、“更环保”等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
全球聚酯链产业发展格局展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优化咨询中心副主任 骆红静
骆红静主任在演讲中指出,未来全球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将为纤维的需求增长提供空间,涤纶将是唯一较快增长的品种。全球聚酯产业链的产能过剩仍将长期存在,落后产能淘汰加快,预计2020年前市场再平衡局面初步形成。中国聚酯产业链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将明显回落,产能过剩的状况也将一直存在,且甚于全球平均水平。产业发展要更注重创新、注重劳动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大对消费人口结构及消费能力的跟踪研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研发方向;近期加大供应侧结构调整力度是政府、产业及企业必须面对的境况。
互联网+纤维品牌模式创新
上海兴诺康纶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复全
张复全副总经理以本公司的“康纶”纤维品牌为例,向与会听众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运营模式。康纶纤维创新的商业模式,为“互联网+”时代的纤维品牌建设和企业生存模式思考提供了成功的借鉴,运用B2B销售、B2C推广、生产外包、研发众包、紧贴消费者端、利用互联网+,打造一个把品牌和消费者、开发者、品牌商及生产商五方联系在一起的研发-推广-生产- 消费的产品链生态闭环。
低熔点纤维的制备与应用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 王秀华 教授级高工
王秀华教授在本次演讲中重点介绍了低熔点共聚酯纤维、低熔点共聚酰胺纤维的制备与应用,以及两者间综合性能的比较。随着低熔点纤维在卫生用品、运动鞋材等应用市场需求的扩大,对纤维在品种、质量、应用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研究共聚组份的优选与纤维加工性能及最终性能的关系,研究针对低熔点纤维的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指导生产和应用,开拓更广的用途,拓展市场,引领消费。
通用纤维高值化、功能化基本科学问题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朱美芳
朱美芳教授从大品种成纤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原位可控合成功能化及熔体直纺大容量聚合过程控制原理、聚合物复杂流体流变行为、纺丝动力学及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机制、功能纤维中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新型轻质高效纤维状发电和储能器件的设计构筑途径与规律等方面探讨了解决通用纤维高值化和功能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方法。
低温易染色高舒适性聚酯纤维的开发应用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刘越
刘越主任主要介绍了离子型共聚酯的聚合技术和相关性能,从共聚酯的特性粘数、热稳定性、Tg、热性能及其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进行分析,并就异形中空共混聚酯纤维纺丝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对温度、时间、碱处理等影响共混纤维染色性能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各种异型结构对中空纤维输水性能、吸湿性能的影响。
论坛同期,还举办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聚酯及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聚酯工业长丝分会”2016年会。
会上,对聚酯涤纶行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向会员通报了协会年度重点工作,桐昆、恒力等企业代表就聚酯产业链各品种的市场情况及预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分享了企业在规划、科技、研发、运营、品牌方面的新思路和新见解。
绿色纤维产品展示与对接专场
6月16~17日,绿色纤维产品展示与对接专场举行。来自宁波大发,浙江绿宇,新会美达,浙江金霞,优彩环保,江苏盛虹,海斯摩尔及滁州安兴八家首批获得绿色纤维认证企业的代表性产品均在专场中进行了展示,展品包括从原料、纤维、纱线、面料,到服装、卫材、家具及车用纺织品等终端
产品。
通过展示,各参展企业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对接交流,同时,参展企业之间也进行了相互沟通与借鉴学习;部分纤维生产企业在观展后深受启发,已开始准备材料申请绿色纤维品牌认证。
此外,本次专场还特别安排了“绿色生活 从纤维开始”主题论坛,化纤协会副会长贺燕丽出席会议并进行演讲,对绿色纤维的缘起、绿色纤维的含义与分类、申请绿色纤维认证需具备的条件、申请绿色纤维认证的基本流程以及获得绿色纤维认证后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系统解读。
江苏盛虹菅新春部长对公司的PTT树脂及纤维专利发展态势,以及相关主导产品的专利技术与专利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对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并对国内外同类企业产业专利布局提出了建议。
浙江绿宇张朔总经理介绍了目前聚酯纤维及其制品再生产利用新技术,提出了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即对纯纺天然纤维纺织品采用直接回收,对纯纺化学纤维纺织品采用闭环回收,对混纺织采用机械回收,应用于永久性设施。
浙江金霞张伟明总经理对该公司绿色纤维的发展理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标准工作的开展、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产品设计与生产的绿色化进程以及绿色纤维在下游的各类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优彩环保邹跃青部长介绍了企业坚持产学研开发与合作的模式,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通过工艺流程、工艺参数、装备等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开发循环再生有色涤纶短纤,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滁州安兴胡庆文总经理分析比较了传统染色工艺的不足和原液着色工艺的特点及优势,对公司下一步在绿色纤维方面的发展路径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与说明。
海斯摩尔胡广敏董事长分享了公司长期经营壳聚糖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历程和多渠道营销模式,介绍了对壳聚糖纤维的产品性能及后道应用特点。目前产品已应用于袜子、内衣、面膜、纸尿裤、军用产品、航空航天及过滤产品等诸多领域。
新会美达何卓胜副总经理分享了对绿色纤维的背景与推动意义的个人理解,介绍了“达丽纶”品牌产品的绿色制备过程,低碳环保、色彩丰富、色牢度高、弹性出色等产品特点,以及丰富的下游应用领域。
绿色纤维的整体概念以及各认证企业的品牌与产品随着本次论坛的召开以及今后推广活动的开展,必将得到整个行业乃至产业链上下游的关注、认知和认可。
智能制造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
6月17日,智能制造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前沿科技论坛召开,来自化纤上下游的6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李鹂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李鹂做了题为“功能性纺织品的设计应用技术”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功能性纺织品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应用情况,并从消费者的角度,从外观、手感和舒适等服用性能方面提出面料和化纤产品设计的新思路。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华平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做了题为“智能制造与柔性化技术”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化纤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发展现状。阐述化纤智能车间系统模式、生产工艺仿真与优化系统、涤纶长丝质量智能在线检测等化纤智能制造模式与聚合柔性化技术、在线添加柔性化技术、纺丝成型柔性化技术、后道加工柔性化技术等相融合,通过产品、设备、务联网、资源、人员、物联网的相互连接,使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智能制造与柔性化生产融合,指导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开发能力,降低能耗,提高产品品质,引领市场需求。
北京化工大学蓝晶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谭晶
北京化工大学蓝晶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谭晶做题为“双层锥面熔体微分电场纺丝电场分析及实验研究”报告。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王华全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王华全做“维纶长丝产品技术开发及应用”报告。报告介绍维纶干法、湿法、冻胶法和半熔融法的技术路线。对核心工艺原理、关键技术以及纺丝装备技术等展开了讨论。强调原料是基础,原液是关键,纺丝是核心,工艺与装备的技术融合是解决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切入点。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兔平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兔平在“智能调温织物开发与应用”报告中介绍了宇田储能通过对人体舒适度热管理的研究,研制出能随环境和自身温度调节智能双向调温穿戴。通过在母粒中添加一定量的相变储能微型单元使纤维具有一定的调温功能,分别采用浸轧、印花、涂层等工艺得到智能调温织物。目前该技术可运用在智能保暖内衣、智能调温内衣、智能调温风衣等产品上。经测试,数据表明保暖调温效果明显,因为衣内环境波动小,穿着体验感觉舒适。公司在重点开发智能调温纤维素纤维,并在智能调温聚丙烯纤维上有所突破。
北京服装学院讲师 王姣娜
北京服装学院讲师王姣娜做了题为“PAN基沟壑结构电纺膜的结构调控及空气过滤性能”的报告。报告指出,聚丙烯腈(PAN)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耐日晒性,在室外放置18个月后还能保持原有强度的77%。它还耐无机酸、一般有机试剂等,广泛应用于超滤、反渗透和空气过滤等领域。预计2020年世界纤维材料过滤系统与过滤器件的市场总额将超过7000亿美元。报告探究连续化制备PAN基电纺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工艺配方和纺丝条件;选用合适溶剂处理复合膜,调控沟壑结构;研究结构差异性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 李刚
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李刚做了题为“生物医用纺织品及丝蛋白基生物材料”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近期对丝素蛋白基载药肛瘘线、丝蛋白纤维增强材料用于半月板、血管移植物、可降解载药肠道支架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以及纺织成型技术。
会议内容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大家希望能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跨界的融合,共同推进化纤产业进步。
生物基化学纤维发展科技论坛
6月17日,生物基化学纤维发展科技论坛召开,来自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单位的近40位代表齐聚一堂,交流讨论聚乳酸、壳聚糖、Lyocell、纤维素蛋白复合等纤维在基础研究、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论坛共请到7位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报告,所做报告内容均为2016年“化纤协会-恒逸基金”论文获奖作品,论坛先后由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和大连工业大学郭静教授主持。
大连工业大学郭静教授
郭静教授首先带来题为“海藻酸盐/南极磷虾蛋白复合体系的分子作用及成纤改性”的报告,郭教授从课题研究的意义、纤维加工及增强改性、纤维染色技术、前景预测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研究进展。利用湿法纺丝生产海藻酸盐/南极磷虾蛋白复合纤维,可以充分利用海洋闲置资源,产品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良好的亲肤性和蓬松感,可望在人造假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高殿才教授级高工
高殿才教授级高工做了“新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化技术开发”的报告,报告从八个部分介绍了国内外Lyocell发展情况、保定天鹅Lyocell产业化生产情况、Lyocell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国内Lyocell纤维蓬勃发展,保定天鹅率先实现了万吨级产业化生产,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工艺与装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通过专家鉴定。尽管目前Lyocell纤维发展还面临专利、成本、关键装备等问题,但是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亮技术总监
林亮技术总监的报告题目为“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功能机理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比较详细介绍了速效壳聚糖纤维的制备、功能机理及应用。为满足医用领域对于快速止血、抑菌、细胞生长等要求,海斯摩尔开发了脱乙酰度大于97%的速效壳聚糖原料,并通过设备改进、工艺升级顺利实现纤维生产,拓展了速效纯壳聚糖纤维制品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
夏延致教授介绍了“海藻纤维用不同溶剂处理后分散性的研究”,海藻纤维的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山东半岛,青岛大学集原料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近年来在海藻纤维研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开发了不同藻类来源的产品,在阻燃性、可纺性、纤维功能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建成了千吨生产线,目前推出二代海藻纤维,并在建年产五千吨生产线。
东华大学张玉梅教授
张玉梅教授做了题为“共溶解法制备纤维素/蛋白质复合再生纤维”的报告,张教授研究团队以离子液体为溶剂,实现了纤维素和蛋白质的共溶解,制备了可纺性良好的纺丝溶液;分析了分别以纤维素和蛋白质为主要组分时的相界面变化;以乙醇为凝固浴,采用干喷湿纺法制备了纤维素/蛋白质复合再生纤维,优化纺丝工艺,蛋白质含量为20%时,复合再生纤维断裂强度可达390MPa,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五邑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黄钢副院长
黄钢副院长的报告题目为“蒲葵叶纤维素纤维制备初探”,介绍利用蒲葵叶纤维素进行纺丝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表明蒲葵叶中纤维素的含量为36.74%,是潜在可利用的纤维素纤维来源,蒲葵叶中纤维素是典型的纤维素I晶型,结晶度为71.05%,通过湿法纺丝得到的纤维断裂强度为1.72 cN/dtex,课题组还研究了PAN/蒲葵叶纤维素混合液静电纺丝,研究表明蒲葵叶纤维素的混入提高了PAN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和吸湿性。
北京服装学院张秀芹教授
张秀芹教授介绍了她们团队在聚乳酸的改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报告题目为“聚乳酸的改性研究”。报告研究了成核剂对PLLA结晶行为的调控,并研究了其耐热性,表明α晶和立构晶的竞争作用,会限制高含量立构晶的生成,影响材料最终性能。制备并研究了高含量立构晶PLLA/PDLA复合物,研究表明加工温度高,易降解,下一步需开发专用的热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