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清
“假如世界上没有一滴干净的水,连一口新鲜的空气也没有,赚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近日票房飘红的《美人鱼》表现出公众对环保话题的关注。中国纺织化纤行业正在积极宣传推广绿色纤维,努力在新的形势下,担负起保护地球的使命,尽可能地提升技术,创新产品,为绿色环保出一份力。
在政策鼓励、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下,我国纺织化纤业像是浸入了绿色的海洋,成为生产生活中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风景。在社会全员的努力下,纺织化纤消费也在不知不觉进入到“绿色时代”。
纤维绿色 利国利民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我国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纺织化纤行业正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加快了促进纤维的绿色生产和循环利用的步伐。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文件《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而发展绿色纤维技术,可以实现加工过程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对于纺织化纤工业来说,就是要发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以废旧纺织品、边脚料等为原料,采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寻求产品的再生循环利用,构建纺织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与体系,实现纺织品从原材料、加工、应用到废弃全过程绿色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以资源可再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经济模式,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出路。
中国制造业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从2012年开始研究和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就在打造‘mada in china’的概念,端小平会长认为:“我们要打造出“中国制造是最好的”的这一品牌形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全球化纤第一生产大国,更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化纤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10%,再生化纤循环利用率提高到30%,生物基原料替代率提高到2%以上。
三大绿色纤维——生物基纤维、再生化学纤维和无染纤维都在绿色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基纤维是大自然的馈赠、再生化学纤维是城市待挖的矿产、无染纤维是美丽色彩的代言人。
无染纤维采用纺前染色技术,在纺丝前加入着色剂而制得。从它的名字看出,生产过程缩短,可以节省水排放量140m3/吨,减少COD排放 56kg/吨,综合能耗下降 70%。如果到2020年前,将无染纤维产量翻番,提升至1000万吨/年,可实现节水10亿吨,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量。
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的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海洋废弃物、副产物加工而成。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抑菌亲肤,贴近生活,医疗卫生,生态环保。
以废弃瓶片、塑料及废旧纺织品等为原料的再生纤维一来可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二来可以解决废弃物的污染问题。使用再生化学纤维来生产3000件T恤(约合1吨)的话,与用石油开始新制作的聚酯原料来比较,可以减少52%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相当于种植了154棵杉树;减少39%的能源消费量,而这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半年所消费的热能。
目前,4个普通矿泉水瓶就能够变成一件质地优良的运动T恤,CBA运动员的球服材质就是再生化学纤维。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纤维引领消费潮流之势越来越强劲。穿着和使用绿色纤维制造的纺织品,将会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责任,一种时尚,一种文化。
纺织变绿 生机勃勃
纤维作为纺织产业链发展的源头,其绿色发展进程对推动纺织行业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7900万吨左右。化纤约4800万吨,约占61%。绿色纤维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纤维资源。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提升,这些绿色新型纤维的功能甚至超过普通纤维。目前经过多方努力,我国绿色纤维领域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应用范围大大拓展,已从最初的以填充物为主,覆盖了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其中,再生化学纤维的表现最为突出,用其加工的纺织品也不再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而是凭借优良的品质和功能进入了各个领域的高端应用。
绿色纤维也不只对于纺织行业的社会效益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更具有经济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新环保法的严厉实施,对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后道染色要求越来越严格。新环保法对后道有色污水和有机物排放要求的提高,使得染色成本急剧增加,印染行业提价。这使得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一落千丈,要为环保补还欠款。而与此同时,无染纤维的成本优势越来越凸现。无染纤维能从根本上解决纤维的染色消耗和废水排放问题,节约大量染色成本。同时,无染纤维织成的织物颜色鲜艳,色泽均匀,经久耐用,不易褪色,对人体亲和友好。无染纤维也因此成为纺织时尚界的“新宠”。
国际纺织市场也对以再生化学纤维为代表的绿色纤维张开了更大怀抱。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国际工作组作为倡导绿色纺织的组织,影响纺织贸易的趋势。他们颁布的全球公认标准4.0版合格有机天然纤维加工制作纺织品中,将再生合成纤维成分可达30%。新版对于再生纤维的定义为原材料必须来自经认证的有机生产,即持续管理的森林或经认证回收利用的材料。对于合成纤维,原材料必须是回收利用且通过符合公认标准的认证。这表明,发达国家的纺织品看重再生纤维的应用,对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实质上起到了引导作用。纺织生意仅仅想去挣辛苦钱可能更辛苦,需要按照要求调整,顺势运用再生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可能会更有出路。
绿色纤维对于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迫切。我国纺织行业正在加速结构调整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提升产品品质。然而,近年来在重视提高单位产量的推动下,天然纤维许多品种的品质恶化,特别是纤维线密度变粗。但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显著上升,再加上“十二五”规划“最低工资翻番”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加工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丧失。因此,目前纺织品中中低档产品加工市场不论是品质还是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中国今后只有生产中高档和最高档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纤维品质,并且符合绿色发展环保理念,才能保持优势,巩固市场的占有率。从这个角度看,纺织行业对于绿色纤维的需求将持续上升,而且很有可能会在近几年出现爆发式增长。
化纤转型 绿意盎然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三品”战略,不只是简单的去产能,是让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对于化纤行业也是如此。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认为,市场需求要求传统化纤改变三个致命弱点:一是依赖日益有限的石油资源,二是污染环境,三是化纤制品舒适性逊色于天然纤维。由此,化纤工业对新型纤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是取材于农、林、牧等天然资源而不过度依赖石油;二是生产过程必须清洁化,符合环保要求;三是具有人体保健功能,穿着舒适。
从中可以看出,绿色纤维是市场需要的新型产品,其研发与生产,将为我国化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以生物基纤维为例,生物基纤维对石油原料说“拜拜”后,开始种情于秆杆树皮、虾皮蟹壳等天然原料。其中,以聚乳酸纤维(PLA)为代表的生物材料与传统化纤相比,具有颠覆性。生物化学材料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以玉米、大豆等植物为原料,有利于保护石油资源;二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较少,有利于保护环境。
事实上,蜘蛛丝、大豆蛋白、牛奶、蚕蛹蛋白、海藻、淀粉、竹子、亚麻等,都可充当化纤生产合格的绿色原料。目前,国内化纤业也已经涌现出一批在生物基纤维领域的创新成果,如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PTT纤维、海斯摩尔的纯壳聚糖纤维、唐山三友的竹代尔纤维等。
另外,我国原液着色纤维产业在政策鼓励下,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2014年全部原液着色纤维约450万吨,占我国化纤总产量的10%,目前国内已形成原液着色纤维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鑫表示,原液着色纤维具备环保特性和低成本优势,将成为化纤业一大亮点。
工信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创办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已经持续4届,每年都将绿色纤维和技术作为重点推荐的项目,今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及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打造“绿色纤维”品牌标志,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以行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塑造产品价值,提高相关产品的公信力,有效提升企业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认可度,创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化纤业的工作始终不离“绿色”二字。越来越多的化纤企业加入绿色生产与绿色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有一条清晰的路径,社会也会对行业给予更多尊重,资源会向行业靠拢。所谓得道者多助,化纤业的环保事业会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发展得更快。